【先进典型】从“天山雪莲菌”到“水滑石”插层材料——记2018年校长奖学金获得者栗振华的成长之路

时间:2019-04-09浏览:370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新闻网开设“北化纪实”、“北化学子”、“北化人物”、“北化之子”栏目。本期“北化学子”推出我校2018年校长奖获得者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栗振华的成长故事。

(校记者团  乔佳楠)4月初的北京化工大学,玉兰花开、海棠争艳,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等两个月后,当夏日的郁郁葱葱替代了春日的繁花似锦,栗振华也要博士毕业了。在北化校园里生活过的每一个人,都会记得玉兰花开的美丽,而校园里的玉兰花,也见证着很多人的成长:有的是四年,有的是七年,有的是十年,有的甚至更长。而对于栗振华而言,从本科到博士,他在这个熟悉的校园度过了九个春秋。

“积极主动抓住每一次机会”

栗振华初次接触科研,还得从大二说起。大二的时候,学校举办“萌芽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栗振华报名参加了,当时没想能做出什么成果来,只当是“凑凑热闹”。正当不知道该做什么项目时,他突然想起了家中经营的“天山雪莲菌”。小时候总拿着玩那东西玩,却一直好奇这“天山雪莲菌”到底有什么奥秘。有了选题后,还得需要一位老师指导。找哪位老师?老师会不会拒绝?这个时候他又有些犹豫了。幸运的是,他没在科研开始的时候选择放弃,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查了很多老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经历。很多年后,栗振华仍记得那一幕:那是他感觉第一次离学术大咖们如此之近——虽然只是查阅他们的简历而已。凭着这股子“试一试”的冲劲,他联系老师之后很快收到了回复,他的想法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与支持,并指导他进入实验室进行研究,认真把课题做下去。

于是,当大多数同学还仅限于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时候,栗振华已经在学校位于昌平的科技园内做起了实验。在那里,栗振华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科研世界,各种各样的仪器、实验装置,师兄师姐们激烈的讨论,让他第一次体会到了科研的魅力。在那段时间里,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新鲜和充实。

如此懵懂而清新的经历,是栗振华在之后多年的科研经历中难以忘记的,也算是他的科研启蒙,为他之后的科研之路埋下了种子。栗振华说:“如果我没有抓住机会参加比赛,如果我在任何一个环节选择放弃,如果我没有积极主动联系老师,我可能不会走上科研之路。”

栗振华就是这样一个人,总能在每一次看似平淡的经历中,为自己创造机会,抓住机会。

大三的时候,在导师制下他联系了白老师和蔡老师进行静电纺丝纤维用于气敏材料的研究,并参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过程中,栗振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经费紧张。为了研究能够顺利进行,栗振华思索再三,还是鼓起勇气向老师说了自己的难处。白老师了解情况后,自掏腰包,为栗振华的项目解决了6000元经费。这让栗振华十分感动,更加铆足劲做实验、测数据。在研究过程中,有的小组成员没能坚持到最后中途退出了。而栗振华深知这次机会来之不易,不敢轻易放弃,坚持到了最后。这次经历让栗振华感受到了科研当中的温暖,他下决心不辜负今后的每一次科研。

“每一段经历都给我的成长带来了帮助,对我而言都是宝贵的财富。”回忆起本科几年的学习,栗振华时常觉得,要是自己有一次没有主动联系老师、把自己的实验想法与老师交流,可能都不会有后来的实验热情。“主动出击,才能收获更多!”

“有目标的努力才是努力”

我们今天看到的栗振华,是一步一个脚印沿着科研的道路走过来的,但是在大三下学期的时候,栗振华并没有将科研写进自己的规划中,而是准备出国留学。准备出国的日子,每天都泡在图书馆学英语,对于自己要申请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他没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这样的日子让他感到疲倦,学习也没有动力。那段日子,栗振华是最难受的。“每天醒来像机器人一样,潜意识告诉自己我又该到图书馆学习去了,可是除了学习不知道该做别的什么,没有动力、没有**。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直到有一次在去图书馆的路上看到了学校学科交叉班的招生信息,看到了他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他感觉一下找回了自己。

“有目标的努力才是努力,有兴趣的刻苦才是刻苦。”栗振华深信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所以在之后的研究生生涯中,他一直要求自己有明确的方向和规划。

大四保研之后,栗振华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等待研究生开学的日子里,栗振华反而定下心来,认真对自己做了规划。为了能够提高效率、充分利用时间,他决定在大四尽可能多修研究生的课程,那样到研一的时候就有更多时间到实验室参与实验。就这样,在他的规划下,在段老师、卫老师和邵老师三位导师的耐心指导下,他从容而高效的度过了自己的研究生生涯。讲起自己的这段规划,栗振华带着一点点的骄傲。

在后来给学弟学妹建议的时候,栗振华总是会说:“进入实验室就要有个明确的目标:我为什么读博?我为什么要做科研?心无旁骛才能成事,若是目标摇摆不定,就永远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好奇心是最珍贵的品质”

回忆起近9年的学习生活,他认为收获最多、成长最快的并不是博士期间,反而是在大三到大四的过渡阶段。“那时候自己是一张白纸,没有太多的束缚,满心都是好奇,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蹦出来,然后迫不及待地就要去尝试。这个过程是最有趣的。”那时候的栗振华,孜孜不倦地阅读着文献,在文献中寻找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法,一次又一次地记录着实验数据,尝试了很多。这过程有成功也有失败,但让他最快乐的是对未知事物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是那种从一个很小的现象去发现科学规律的成就感。不墨守成规,敢于尝试,不断拓展——这是好奇心给他的最大帮助。

一直以来,强大的好奇心是栗振华在科研路上的巨大推动力。从“天山雪莲菌”到“静电纺丝纤维”再到“水滑石”,这些吸引着栗振华,也将他一步一步带入到科研的路上。

正因如此,栗振华一直以来都非常尊重别人的实验想法,努力去保护每一个人的好奇心。“尊重他人的想法,不要直接去否定别人的想法,不要轻易对别人的实验方法说没有意义。每一个idea都值得被尊重。”这是栗振华在意识到好奇心的珍贵之后,一直努力坚持的事。

从本科到博士,9年的时间,栗振华已经从一个懵懂好奇的少年成长为从容坚定的科研者。他感恩所有遇到的师长、朋友、学者,他感恩自己在面对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都能冷静从容,他感恩这一路的磨炼让他变得更加强大。在未来,栗振华将带着他的科研梦,继续谱写属于他的画卷……

人物简介:

栗振华,男,中共党员,1992年3月7日出生,理学院博士研究生。2010年考入北京化工大学本硕博连读,紧密围绕“插层结构材料与电化学能源存储/转换”取得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栗振华同学是我校创新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代表,该生2013年入选学校首批“学科交叉班”;2016年获得学校首批“高精尖”优秀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资助,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

到目前为止,该生以第一/共一作者在Chem, Adv. Mater., Nano Energy, Chem. Sci.等国际权威化学材料类期刊发表论文10篇,一作影响因子总和达到105 (其中IF>10.0的SCI论文5篇,10.0>IF>8.0的3篇;ESI高被引论文3篇,单篇最高被引165次),另外以合作作者发表论文10篇。发表文章累计他引900余次,H因子为12 (Google Scholar统计)。荣获博士生校长奖学金(2016年)、唐敖庆化学奖学金(2018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15和2018年两次)。参加学术会议20余次,做口头报告8次,均获得优秀报告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