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化学学院前身由1958年建校时的无机化工系和有机化工系发展而来,并在1985年成立的应用化学系,2000年与数理系合并为理学院,2019年成立化学学院。经过近四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我国化学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承创新的摇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化学化工类人才。
化学学院支撑建设的化学学科保持在ESI全球排名前1‰(化学学科于2018年3月进入ESI全球排名第121位,即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于2024年3月升至ESI全球排名第44位)。学院牵头建设“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基础研究实验室、“环境有害化学物质分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多级结构催化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基地,以及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教学基地。拥有教育部化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基地2.0,“超分子插层组装材料”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插层结构分子材料的组装化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和北京市科普基地。
化学学院拥有一支由院士、长江学者和国家杰青为核心的、学术造诣深、富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师资力量雄厚。截止2024年3月,教职员工175,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长江学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QR计划”青年项目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8人(含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2人、北京市新星计划人才13人。建有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个、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3个。
学院支撑了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基础研究实验室和环境有害化学物质分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多级结构催化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和一个北京市科普基地。具有加入欧盟第六框架计划实验室,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学院办学实力雄厚,教学和科研成果显著,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获国家级科技发明奖2项,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6门。科研领域涉及插层化学、无机功能材料、催化科学与技术、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特种涂料、应用电化学、药物中间化学的合成与制备、界面化学与应用技术、水处理技术与化学药剂、无机材料化学、有机精细合成、化学生物学、能源化学等。近五年,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50余项,纵向科研到款逾1.7亿元,横向项目经费到款1.4亿元;在国内外化学类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申请国际和国家发明专利700余项,其中授权430余项;牵头和参与编制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20余项。与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集团、西部矿业、沙特阿美等国内外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一批科研成果实施了转化应用。
学院不断扩大国际交流,现已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在平等原则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了科研及学术水平的提高。
(相关数据统计日期截至2024年0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