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军青教授团队围绕化工资源有效利用特色研究方向,从缓减锂资源紧缺和开发高寿命锂金属二次电池出发,针对现有锂金属二次电池存在电解液中溶剂与Li+之间的强相互作用通常会导致Li+脱溶化困难(尤其是在低温条件下尤为严重),形成不稳定电极界面损害电池循环稳定性等问题,提出了该工作创新性地提出一种稀释剂筛选参数(DSP)的新定义,即稀释剂-溶剂/稀释剂-Li⁺和稀释剂-阴离子/稀释剂-Li⁺相互作用能的乘积,有效调控电解液中的离子-偶极相互作用。课题组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伽龙教授和同济大学马吉伟教授团队,开发了具有高锂亲和性新型电解液,构建了具有长循环寿命的锂金属二次电池。相关研究论文 “Taming the Ion-Dipole Interaction via Rational Diluent Selection for Low-Temperature Li-Metal Batteries”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2025, e202423940,课题组朱正录博士后为论文第一作者。
为证实上述概念,研究中筛选了DSP值较高的1, 2-二氯乙烷(DCE)和DSP值较低的TTE稀释剂进行了对比,其中新设计的含有DCE电解液(FDE)在动力学性能和长期循环稳定性方面均优于采用含TTE电解液(FDT)的电池。
图1 电解液组分(Li⁺、阴离子、溶剂和稀释剂)之间相互作用的表征
图2 电池在不同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SEM和XPS测试显示,FDE电解液能够形成富含LiF和LiCl的界面层,有效调控锂离子的沉积/剥离行为,从而抑制电池界面副反应和锂枝晶的生长。
图3循环锂负极的形貌及界面成分表征。
全电池FDE电解液测试表明FDE电解液能够使Li||LFP电池在循环300圈保持稳定。
图4全电池电化学性能表征。
此外,其它电解液体系中(碳酸酯体系、砜类体系和磷酸酯体系)对DCE稀释剂进行了验证,证实了所提出概念的科学性和普适性。
图5普适性表征。
本文系统分析了稀释剂与电解液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稀释剂与阴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对均相电解液的形成及快速的Li⁺脱溶剂化过程。为了确保能够形成单相电解液,稀释剂的平均正静电势(APEP)需大于14。基于这一发现,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型稀释剂选择参数(DSP),用于指导合理的稀释剂选择。这项工作为合理筛选稀释剂减弱Li⁺-溶剂相互作用提供了指导,为设计长寿命LMBs的先进电解液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