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19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协办的“化学拔尖基地‘成长伙伴’国际暑期学校”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举行。来自我校宏德书院与其他高校的共67名化学拔尖基地学生与各高校带队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学习实践内容主要包括:海内外专家学术报告、交流座谈、实验室与实验教学中心参观、研究性实验探究与实践等。
图一
7月14日上午,暑期学校开营仪式在教师之家报告厅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张中海致开幕词,热烈欢迎拔尖基地师生的到来,并指出五校联合国际暑期学校交流活动的重要意义。他勉励同学们要充分利用暑期学校这一宝贵平台,深入探索化学学科的学术前沿,亲身感受专业的独特魅力,从而坚定科研理想,勇攀科学高峰。万晶晶副院长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本科生拔尖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希望未来继续加强五校交流合作,携手共进,促进学科交流,为五校师生提供更多学术交流平台。她殷切希望通过本次活动的深入开展,能够有效提升同学们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团结协作以及攻坚克难的能力。
图二
7月15日上午,新加坡国立大学Maxey CHUNG教授分享了题为“From Proteins to Proteom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roteomics to the discovery of cancer biomarkers : A personal perspective”的主题报告。下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卿凤翎院士介绍了有机氟化学和材料研究;北京大学白玉教授分享了题为单细胞质朴分析的报告;田阳教授展示了课题组在活体脑成像与调控领域所取得的成果。7月16日,华东师范大学高栓虎教授介绍了合成化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张亮教授分享了题为To tie or not to tie的报告;中科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刘聪教授介绍了生命系统中的蛋白相分离;浙江工业大学苏安教授分享了AI驱动的化学合成设计与工艺优化;华东师范大学何晓教授介绍了以具身智能机器人化学家“华24”为核心的自动化化学合成平台。7月1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唐勇院士分享了题为化学与人类文明的报告。7月18日,华东师范大学路勇教授介绍了石油化工分子转化与反应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刘玥教授主讲了《绿色碳科学课程学习》。7月19日,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分享了题为“带着问题来学习”的报告。同学们认真听取报告,积极同海内外专家交流互动,讨论热烈。
图三
7月16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举办晚餐座谈会,邀请学院教授和学生们共进晚餐;7月17日中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举办午餐交流会,邀请所内研究员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同学们畅所欲言,与各位参会老师积极沟通交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大家围绕科研方向选择、实验技能提升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教授们和研究员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识,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指导。
图四
7月17日前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进行参观,学生们通过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所史馆,不仅亲眼目睹了众多尖端的科研仪器,认识了诸多在化学领域卓有建树的科研才俊,更深入了解到有机所的辉煌发展历史,深刻理解了科研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7月18日,同学们前往华东师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参观学习,并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碘钟反应的实验操作。
图五
历时四天紧张的实践、学习和参观,暑期学校在7月19日落下帷幕。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田阳、党委书记王媛媛、副院长万晶晶出席闭营仪式。党委书记王媛媛致闭幕词,她祝贺本次暑期学校圆满成功,并指出历时几天丰富的活动提升了同学们专业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拓宽了国际化视野,锻炼了跨学科交流协作的能力,她向推动五校建立合作交流付出辛勤劳动的活动筹备人员和所有师生表示诚挚的感谢。学生代表均表达了对暑期学校的活动的充分肯定,表示在暑期学校里收获颇丰。
图六
本次暑期学校是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提高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背景下,积极响应《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基础学科“成长伙伴”国际暑期学校专项工作的通知》精神,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深厚学术底蕴与资源优势,由五所高校联合达成合作协议,共同举办的活动。活动不仅促进了校际间优质教学资源的深度共享与交流,更为推动“拔尖计划2.0”的高质量实施、激发青年学子对化学科学的热爱与追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未来科学家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