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首页  学院动态

化学学院成功举办第二届“化学前沿交叉论坛”

作者:  发布日期:2025-11-24


20251119日上午,化学学院成功举办第二届“化学前沿交叉论坛”。本次论坛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峰研究员、浙江大学王勇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路军岭教授、北京大学徐冰君教授和原中国石化集团首席专家庄毅教授,聚焦能源催化、能源化学、化工新材料学科交叉领域,集中展示在该领域的新发现、新原理、技术创新、工程实践的最新研究进展。五位专家学者为全校两百余位师生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卫敏教授代表化学学院致辞,向五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他们长期以来给予学院的指导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卫敏教授介绍了化学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指出本次论坛是继今年4月首届“化学前沿交叉论坛”成功举办之后的又一次学术盛会,旨在通过学术交流与研讨,分享宝贵经验和深刻见解,产生思维碰撞和深度思考,拓展合作空间。


报告现场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峰研究员报告题目为“催化碳-碳键偶联反应”。王峰研究员指出,碳-碳键偶联主要面临两大核心挑战:一是化学键断裂速率缓慢、选择性难以控制,二是自由基中间体反应路径高度多样化。首先,王老师详细介绍了从分子活化、界面调控到催化剂结构设计的系列研究。在金属-氧化物界面催化方面,揭示了Lewis-碱对反应路径的调控机制,为复杂体系中自由基的定向转化奠定了基础。在碳一平台分子及生物质芳构单元的选择性转化研究中,通过优化反应路径与中间体稳定策略,显著提升了碳-碳键构筑的精确性与可控性。其次,王老师还围绕金属簇催化剂的构型调控与界面电子结构设计,介绍了适用于可控偶联反应的催化材料体系,为精准构建碳-碳键开辟了技术路径。报告结束后,王峰研究员与在场师生就水溶剂层的作用、自由基反应调控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热烈交流,现场讨论氛围浓厚。


报告现场

交流互动


浙江大学王勇教授以“负载型催化剂结构调控及工业应用探索”为报告题目,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围绕“结构调控-机理解析-工业应用”开展的系列研究工作。王教授针对Pt/CeO₂催化体系,建立了正交分解方法,实现了电子效应与几何效应的定量解耦,为负载型催化剂的理性设计提供了新路径。其次,在单原子诱导的尺寸调控研究中,王教授揭示了单原子可改变金属纳米颗粒的轨道结构,产生非常规尺寸依赖性,为构建高效活性中心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最后,王教授详细介绍了通过调控金属-载体界面电子结构,在多种选择性加氢反应中实现了活性与选择性的同时提升,展示了结构调控策略在维生素制备与香料行业等多个工业催化反应中的应用潜力。报告结束后,王教授与现场师生围绕负载型催化剂的结构调控方法和工程化难点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


报告现场

交流互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路军岭教授的报告题目为“金属催化剂精准设计与选择性加氢”。路教授指出,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结构复杂、活性中心难以辨识,是制约催化剂构效关系研究的重要挑战。为此,路教授团队构建了以原子级精准合成+多尺度原位表征为核心的研究策略,通过原子层状沉积手段实现金属颗粒、金属-载体界面以及单原子结构的可控设计,从根本上破解传统工业催化剂的“黑盒子”难题。在选择性加氢方面,路教授系统介绍了团队在单原子催化、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及前线轨道耦合理论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此外,报告还展示了通过构筑原子级双界面结构实现合成气制乙醇、CO2加氢制甲醇等反应路径调控的研究成果,突破了选择性与活性之间的传统权衡关系。在报告的最后,路教授与现场师生就催化剂结构调控策略、反应机理研究及未来应用方向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现场气氛热烈。


报告现场


交流互动


北京大学徐冰君教授的报告题目为“Pt电极表面电催化机理研究—从单晶到器件”。徐教授指出,电化学反应发生在电极-电解质界面,多尺度结构与动态过程共同决定器件性能。因此,构建可预测的电催化界面理论,需要从微观反应机理到器件级界面行为进行系统研究。报告从Pt单晶表面电化学入手,展示了不同晶面在循环伏安中的特征差异,阐明了单晶模型在研究结构-性能关系中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徐教授重点介绍了团队基于Nafion/Pt(111)界面在燃料电池反应中的机理研究,提出通过分子添加剂调控界面结构的策略,并在单晶、多晶及膜电极组件中显著提升氧还原反应速率与燃料电池性能。在互动环节,徐教授以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研究经验,对现场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


报告现场

交流互动


原中国石化集团首席专家庄毅教授以“全球复合材料现状和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为题展开了报告,从全球与中国的产业视角出发,系统梳理了复合材料2024年的产量、需求与市场结构,并对2030年的增长趋势进行了前瞻性研判。他指出,全球复合材料产量已超过1400万吨,市场规模达1150亿美元,交通轻量化、风电叶片和航空航天是最主要的增长动力,中国则以约48%的产量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在技术与应用层面,庄教授重点分析了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增强材料的国产化进展,以及新能源汽车、风电、建筑补强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工程化应用趋势。报告最后,庄教授还针对当前行业在高端树脂、自主装备、国际供应链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提出策略建议,包括国产替代、绿色循环技术布局及产业链协同发展。会后,庄教授与参会师生围绕复合材料未来技术方向与产业应用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讨论。


报告现场


交流互动

五位专家学者的报告系统全面、内涵丰富,概念阐释清晰透彻,讲授过程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这场学术盛宴不仅内容充实,更在思想层面给予同学们深刻的启发;通过学术交流与研讨,产生思维碰撞和深度思考。大家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并将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进一步提升思维层次、激发创新意识,立志围绕国家所需开展科研工作,不畏艰难、奋发有为,勇攀科学高峰。


会后合影



报告人简介

王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从事生物质催化转化、木质素催化分离和转化和煤基小分子催化转化等研究。在NatureScienceNature EnergyNature CatalysisChemical ReviewAcc. Chem. Res.等杂志上已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木质素催化转化》英文专著1部,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90余件。获第五届闵恩泽能源化工奖—杰出贡献奖(2021)、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Lectureship Award2020)等奖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担任ACS Catalysis副主编。


王勇,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催化研究所所长,浙江新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研究院院长,浙江省全省高值化学品低碳合成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催化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先后荣获中国催化青年奖、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及青山科技奖。带领团队围绕高值化学品制造布局创新链,将先进催化和过程强化技术与化工产业深度融合,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催化技术和绿色生产系统解决方案,成功实现香料、维生素及特种胺等多类高值化学品的工业生产。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件,近20来件发明专利在合作企业得到转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中国专利金奖、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特等奖等多项荣誉。


路军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他2007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于2004-2006年赴德国弗利兹-哈伯研究所做合作交流两年。博士毕业后,先后在美国西北大学和阿贡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3月至今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授。2022年被评为讲席教授。他长期围绕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开展催化剂精准设计研究。实现了单原子→双原子→三原子→双金属纳米颗粒的原子精准可控合成;开创性地实现了前线分子轨道理论在多相催化中的实验佐证与突破性应用。在NatureScienceNat. Nanotechnol.Nat. Catal.Nat. Commun.JACSAngew. Chem. 等顶级期刊累计发表SCI论文140余篇,论文被引逾1.8万次。研究成果入选教育部2019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他曾荣获2021年度中国催化青年奖、2019年度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9年度中科大杰出研究校长奖,并于201920202023年三次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等奖项。


徐冰君,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李革赵宁讲席教授。哈佛大学物理化学博士(2011),加州理工学院化工系博后(2011-2013),曾任美国特拉华大学化学与分子生物工程系助理教授(2013)与centennial development讲席副教授(2019),于2020年加入北京大学。曾获ACS石油研究基金新人奖(2015);美国空军科研办公室新人奖(2016);美国自然科学基金新人奖(2017);I&EC有影响力学者(2018);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20);I&EC Early Career Fellow2022),北京大学民珠学者奖(2025)。现担任Science AdvancesJournal of Catalysis与物理化学学报副主编,Scientific Reports编委。徐冰君课题组致力于多相热、电催化界面机理研究,发展界面敏感的原位表征技术,开发高效、高选择性的催化材料与过程。在生物质转化,碳氢化合物升级,二氧化碳捕集与升级等方向在Nat. Catal., Nat. Energy, Nat. Chem., JACS, Angew. Chem., Nat. Commun., PNAS, ACS Catal.等杂志发表了160余篇科学论文。


庄毅,原中国石化集团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合成材料领域的科研、新产品开发及推广应用的技术管理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石化集团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18篇,专利1件。目前担任中石化(北京)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会董事;中国石化上海立得催化剂有限公司董事;国际合成橡胶生产者协会(IISRP)第65届国际主席;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聚烯烃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联合会化工新材料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理事;中国石油化工信息学会合成纤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工业大学“改性与功能纤维材料”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服装学院“功能性纤维”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生物燃料及生物化工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合成纤维工业》第十七届编辑委员副主任委员;“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会员。